高标准农田建设14种模式

时间:2024-02-09   来源:行业动态
 

  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出一些富有区域特色的做法。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研室会同农牧厅组成调研组,通过“解剖麻雀”等方式,对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进行了多角度比对分析,总结提炼出七大类14种典型模式。

  1.“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模式。巴彦淖尔市针对长期困扰农业生产的田块细碎、高低不平、灌排不配套、地埂沟壕多、林网防护效能低、土地浪费严重等问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逐步形成“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模式。即打破农户的承包界、杂乱的地块界、混乱的渠沟路布局,统一开挖渠沟、修整道路、植树造林、平整土地、划分地块,完成整治后重新分配经营。

  “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模式最重要的包含“破”和“立”两方面,“破”的是农田的有形边界,更好用活经营权,“立”的是“小田变大田”,便于现代化生产经营,取得耕地化零为整、面积增加、质量提升和促进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等多重效果。如,2020年杭锦后旗二道桥镇整区域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8个行政村,建设规模6.82万亩,多为粗棱大堰的“花花田”,按照“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模式大破大立,项目建成后新增耕地5257亩,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道路通达度100%,亩均增产200斤左右,人均增收700元左右。该模式已在河套灌区大面积推广,别的地方与河套灌区情况不一样,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广。

  2.“先建后补”模式。扎赉特旗按照《兴安盟“先建后补”农田建设项目2022—2025实施方案》,2023年以“先建后补”模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个,建设规模6700亩,总投资1206万元,由3个专业合作社和1个家庭农场分别承担。“先建后补”模式通过提前落实规划、因地制宜设计、简化办事程序和自愿申报、自筹资金、自主建设,不仅大幅度缩短了工期,而且缓解了“项目等钱”的问题,实现当年建设、当年完工、当年使用。同时,按照“谁使用、谁建设、谁管护”原则,项目承担单位全程参与,实现了建管用一体化。该模式在全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3.国企参与投建运营一体化模式。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3个行政村,建设规模8万亩,是2023年全区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最大的项目区。为解决项目建设投资标准低、建后规模化经营水平低等问题,引入旗农司以联合体竞标的方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形成国企参与投建运营一体化模式。

  通过引入国有公司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建设资金多元化,有效提升了亩均投资标准,促进了规模化经营。项目区粮食生产能力每亩增加100—300斤、节水80立方米左右;新增耕地1.2万亩、新增率15%,土地流转费每亩提高200—350元,实现了增地、节水、增产、增收。该模式在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低等问题上具有创新性,有条件的地区能结合实际推广,也可以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

  4.EPC模式。一是兴安盟扎赉特旗2023年在新林镇采用EPC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试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万亩,涉及6个行政村,总投资9000万元。EPC模式实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由工程总承包单位对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和造价全面负责,克服了设计与施工脱节的弊端,压减设计、施工分别招标等前期手续办理时间45天左右,实现设计与施工的顺畅衔接,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实施效率。二是兴安盟科右前旗在实施“先建后补”的基础上,采取“EPC+O+M”(设计施工建设与运营管护一体化)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采取“EPC+M”(设计施工建设与管护一体化)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14万亩,实现投建运管一体化。该模式在全区处于探索阶段,各地能结合实际深入试点。

  5.引黄澄清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为解决黄河水泥沙量大难以滴灌等问题,将周边未利用地建成蓄水池,引黄河水入池澄清后滴灌,取得节水节肥、清除泥沙、中和盐碱等多重效益,探索形成引黄澄清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一是实行整村推进,变“碎田”为“整田”。改造后项目区地块由5500余块减少至500余块,农户平均地块由10—15块减少至2块左右,其中集中流转给企业7200亩,其余的由农民自己耕种。二是改漫灌为滴灌,促进节水节肥。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项目实施后玉米亩均用水量从400—450立方米降低至250立方米左右、节水40%以上,化肥成本从285元降低至187元、节肥30%以上。三是随水加入氨基酸,有效中和盐碱。项目实施后使1700多亩盐碱地、水泊子变成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后,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以上,农作物亩均增产20%左右,葵花、玉米亩均增收分别为700元、500元左右。

  引黄澄清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有效解决了黄河水泥沙多难以采用滴灌等节水措施的问题,推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并通过施用氨基酸水溶肥降低了耕地盐碱化程度。同时,通过整村推进、整合资金、公司参与等措施,改变了耕地零散化现状,提高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标准,促进了土地规模化流转经营。该模式巴彦淖尔市已在较大范围推行,包头市土右旗等地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可以在沿黄灌区因地制宜加以推广。

  6.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模式。通辽市粮食种植培养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区之首,但也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为解决“水粮矛盾”这一制约农业高水平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当地反复总结比对管灌、喷灌、膜下滴灌等方式的节水效果,形成以浅埋滴灌高效节水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该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水肥利用效率,还同步解决了地膜污染、残膜回收难等问题。其综合效益可以概括为“五省四减三增两促进”:与低压管灌相比每亩省水36%、省电36%、省时47%、省地8%、省工33%左右;减少肥料养分流失、减少病虫害发生、减少地膜用量约3.5公斤、减少机械成本约30元;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亩均增收200元以上、项目区年增收12亿元以上;促进规模化经营,提升了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升了生产经营效益。

  通辽市已建成采用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模式的高标准农田607万亩,兴安盟等盟市及黑吉辽等周边省份也广泛采取了这样的做法。该模式我区具备相应条件的地区能结合实际进行推广。

  7.“坡改梯”模式。赤峰市属于典型旱作农业区,2744万亩耕地中旱地占55%,且绝大部分为坡耕地,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就逐步形成发展旱作水平梯田的传统。针对降雨量不足、地下水位下降的实际,当地2021年以来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坡耕地治理、种植结构优化、规模化经营等相结合,已建成和在建旱作高标准农田113.3万亩,逐步形成“坡改梯”模式的2.0版。

  通过在坡耕地上实施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使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做到“大旱不减产、小旱保丰收”,实现农业生产“三增”“三减”,即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化肥施用量减少、农药施用量减少、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减少,农业机械化率由51%提高到80%,耕地质量提高1个等级以上,增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通辽市奈曼旗、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等地也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实施了一批“坡改梯”项目。该模式在以旱作农业为主、坡耕地较多且土层深厚的地区能结合实际大力推广。

  8.蓄水补灌模式。包头市固阳县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为解决好“保苗水”问题,当地立足实际,2021—2022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建成74座软体水窖进行蓄水,有效缓解了1.27万亩耕地春旱缺水无法播种的状况,形成旱作高标准农田蓄水补灌模式。类似做法在包头市达茂旗、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赤峰市松山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等干旱缺水地区也有实施。

  在旱作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因地制宜建设蓄水补灌设施,改善了补灌条件,提高了有限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了春旱“不出苗”、夏旱“长不高”、秋旱“秕子多”的问题,提高了农作物抗旱减灾能力。该模式适宜在降雨量不足、缺少灌溉水的旱作农业区推广。

  9.“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改良”模式。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现有耕地230万亩,盐碱化耕地占53.4%。为科学改良利用这些盐碱化耕地,深挖后备耕地资源潜力,近年来五原县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等项目,通过大规模土地整理和技术集成,探索形成“高标准农田+盐碱地改良”模式。

  该模式统筹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等项目,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重点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用盐碱地改良等项目资金重点解决改良技术问题,实现资金高效利用,提高了土地整治综合效益。如五原县2018—2020年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的5万亩盐碱地改良试验项目,土壤pH值降低0.2、全盐含量每千克减少1.6克、有机质含量提升0.2个百分点,耕地质量提高1—2个等级,农作物增产20%左右,亩均收入较改良前翻一番。该模式黄灌区盐碱地可结合实际推广。

  10.“台长井长制”模式。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通辽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将最重要和最易损的变压器、机电井及首部设施,委托专业合作社、协会组织或农牧民管理员来维护,探索形成建后管护“台长井长制”模式。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后,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把相关设施设备全部移交给村集体,并签订移交协议。二是村集体在受益群众中选取责任心强、积极性高的农户作为“台长”“井长”,“台长”负责项目区变压器的管护维修,“井长”负责项目区机电井等设施设备的管护。三是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配套建设水电信息化设备,实行“一井一表、一户一卡、计量收费、以水定价”,在收取电费过程中提取管护费。四是本着“谁损坏、谁负责”原则,设备人为损坏的,由损坏责任人承担维修费;设备老化等非人为损坏的,零部件由“台长”“井长”负责维修,整机由村集体维修或申请苏木乡镇帮助解决。如,科尔沁区木里图镇邹家街村,4100亩耕地已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将8台变压器、35眼机电井承包给3名“台长”、14名“井长”管护,每度电向农户收取0.64元,交给变电所0.42元,差额作为管护费。

  “台长井长制”模式,抓住了高标准农田水电设施等重点,总体做到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经费“三落实”,在高标准农田投入使用时间不长、相关设施设备管护压力较小的情况下能起到较好效果。该模式可以在使用网电的井灌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结合实际推广。

  11.“资产保”模式。为破解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难题,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主要利用国家银保监会的帮扶资金,开展高标准农田资产保险试点,2022年对500亩高标准农田投保1.08万元,2023年对16.5万亩高标准农田投保120万元,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资产保”模式。一是明确投保承保主体。建立以旗农科局为投保方、保险公司为承保方的保险试点合作机制,旗农科局协助开展承保前的实地验标、日常监管、政策指导等工作,保险公司依照约定承担保险责任、履行赔付义务和对工程设施开展必要日常管护维修、风险查勘预防等工作。二是明确保障责任范围。把已竣工的高标准农田相关设施设备作为保障对象,设施设备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等原因损坏的,由保险公司启动理赔程序,按照参保协议约定的资产价值给予赔付。三是明确运营管理方式。“资产保”由保险公司以经办型运营管理,每个运营周期12个月,主要承担在汛期、霜冻期等易发生自然灾害的时间节点进行风险查勘、监督维修队、定期汇总理赔结果数据等工作。因意外等问题导致保险标的损坏或损失,经投保方申报,保险公司启动理赔程序,及时对达到赔付标准的进行赔付。

  “资产保”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模式的有益探索,保障了高标准农田相关设施设备有钱修、有人管,提升了高标准农田的管护质量和水平。在运营过程中,应该要依据实际对保障对象、赔偿标准、赔偿方式等作出动态调整,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该模式全区均可借鉴,积极拓展保费资产金额来源,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保险机制。

  12.“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模式。近年来,部分省份推动将气象服务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全链条气象保障,成为丰富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的一条新路径。兴安盟突泉县在2022年建成全国首个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规模4650亩,总投资1005万元,先后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水肥一体化、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等项目,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模式。一是研发基于智能网格数据的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技术;二是构建手机移动端的节水灌溉气象服务系统;三是实现综合观测系统、灌溉决策技术、智能调控设备的有机融合。

  在高标准农田推行智能气象节水灌溉,使灌溉措施更精准,实现节水节电、减肥减药、增产增收、防灾减灾等多重效益。据测算,示范区亩均节水90立方米、节省电费96元,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减少13.8%、19%,玉米增产400斤左右。该模式在全区井灌区都有一定的适用性。

  13.“高标准农田+智能技术”模式。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大河湾农牧场位于扎兰屯市境内,现有耕地16.1万亩,是内蒙古唯一以黑土地保护和利用为目标的国家级核心示范区。受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农业开发利用强度上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多种因素影响,这里的黑土地出现不同程度变薄、变瘦、变硬等问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大河湾农牧场依托农垦集团拥有的良种良法良机综合配套优势,以智能技术驱动黑土地保护利用,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智能技术”模式。主要做法,一是运用数字技术,加强黑土地保护;二是使用先进耕作技艺,提高生产效益;三是拓展经营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大河湾农牧场将农业智能技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利用深层次地融合,通过耕地、作物、农艺数据“采集、分析、决策、执行”闭环管理,实现数字赋能耕地保护和农业生产,提高了耕地质量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节本增收效果在10%以上。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引领性,适于在立地条件较好、耕地集中连片的农场和黑土地保护区进行示范。

  14.高标准农田“统种共富”模式。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官牛犋南社共有户籍人口110户281人,非流动人口60户95人,现有耕地3161.6亩。面对人口外流、人口老龄化、缺少劳动力和小农经济难以对接大市场等问题,特别是越来越明显的“老年人种不动地、年轻人不去种地”等难题,该社充分挖掘土地要素和土地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潜力,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采取建立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合作化经营等措施,探索形成高标准农田“统种共富”模式。

  一是建好高标准农田,夯实粮食生产根基。早在2008年官牛犋南社就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了农田建设,耕地基本实现“集碎为整”,由2600余亩增加到3100多亩。由于早期建设的农田使用的时间较长、建设标准偏低等原因已不能够满足农业发展需要,2023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除了对原有设施做改造升级外,重点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采用小流量滴头“浅浇勤灌”,进一步提升水肥利用效率。

  二是发展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规模化流转。2019年当地镇、村、社党组织引导建立官牛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全部耕地入股合作社,村民成为合作社成员。合作社负责入股耕地的种植、管理和农产品销售,村民都能享受收益分红,合作社和村民结为利益共同体,成本均摊、风险均担、利益均享。村民分红由起初人均1.2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8万元,村集体每年从合作社收益中提留5%,用于基础设施维护、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等支出。

  三是推行“统种共富”,持续打造升级版。合作社将土地交由本社5个种植大户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购销,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亩均收益比分散经营增加200元左右,并完成青贮玉米有机认证1570亩,逐步提升了生产经营效益。同时,与涉农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签订订单,种植青贮玉米、马铃薯、南瓜等作物,按照保底价高于市场价、实际收购价不低于保底价的方式随行就市,使种植收益有了保障。

  官牛犋南社剩余劳动力中,50多人到村办养殖小区打工,110多人在外务工,通过土地分红、从事养殖、参与土地合作经营、外出打工、发展庭院经济等方式,人均年收入超过了4万元。

  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实行土地合作化经营,能够有效推进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订单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该模式各地能结合实际进行推广。

关于我们

开云app体育端下载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官方微信

Copyright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开云app体育(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官网下载 备案号:赣ICP备19013606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