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技术真正走进农田
喻景权:1963年生,浙江义乌人,现任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常务副主任。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喻景权长期致力于蔬菜抗逆高产调控领域研究,在蔬菜抗逆栽培、栽培模式革新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为我国蔬菜产业科学技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4项。
“喻老师,您看这些西红柿长势咋样?后期还必须要格外注意些什么?”在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一间办公室里,喻景权院士正通过手机视频,与山东的农民讨论西红柿种植的技术问题。电子设备屏幕上,使用了无土栽培技术的西红柿秧苗颜色青绿,枝条挺拔,长势正旺。
“只有了解地清清楚楚农户的真实需求,才能更好地确定研究方向。”经常和农户打交道的喻景权,手机里存着全国各地上百个农户的联系方式。无论多忙,对于微信上发来的蔬菜种植技术难题,他都一一进行解答。深耕蔬菜生长研究领域四十余载的他,经常被人称为“农民的朋友”。
走进浙江大学蔬菜研究所的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调控实验室,一排排正在培育的植株整齐摆放在架子上,室内温度、湿度、光强等参数都能轻松实现精准调控……
正在忙碌的喻景权和记者说,他研究的主要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尤其是蔬菜种植方面的技术和规律。“简而言之,就是研究怎样让我们消费者吃到更营养更安全的蔬菜。”喻景权说。
1963年,喻景权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田地里长大的他,从小就对农学有关问题感到好奇。1979年,喻景权进入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学习,毕业后被分配至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工作,开始从事蔬菜种植研究。
从浙江省农科院到临安天目山区高山蔬菜研究基地,喻景权需要换乘6趟公交车才能到达。天气不好的时候,他就吃住在山上。那时候,条件艰苦,甚至连种大棚用的塑料薄膜都很紧缺,但喻景权克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真正走进农田以后,我发现在学校里学习的农业技术有很多要提升的地方。”如何培育出能适应恶劣环境且更加优质的蔬菜,是喻景权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1988年,喻景权赴海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在博士后期间担任国外某知名基础研究机构的研究员。1995年,喻景权已在专业领域小有成就,许多有名的公司向他发出邀请,并许诺丰厚待遇,但他毅然选择回国,选择回到母校任教。
回忆过往,喻景权对自身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学有所成,就要踏踏实实地做点事,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喻景权认为,这正是一个农业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远望夜晚的实验室大楼,已近晚上11点,依然有办公室亮着灯,那是喻景权仍在实验室忙碌着。
“科研成果都是在摸爬滚打里磨出来的。”喻景权说,他刚回国时,科研经费十分短缺,实验室也只是一间狭小破旧的老房子。但喻景权毫不气馁,开始了蔬菜抗逆高产调控领域的研究。
“人们常说搞科研是坐‘冷板凳’,但想要出成果就不能按部就班,有些时候,意外情况恰恰是值得深挖的线索。”谈及自己的科研心得,喻景权如是说。
在一次对提高蔬菜抗低温能力的研究中,喻景权和团队尝试将提取的植物源化合物喷洒到蔬菜中,观察实验效果。其中的一间大棚,由于黄瓜自身患有枯萎病,按常理抗低温的效果自然会受到干扰。
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喷了药剂的那几行黄瓜长得特别好。这说明药剂不仅能提高植物的耐低温能力,还能提高植物对枯萎病的抗性。
“我们的技术对枯萎病很有效果!”喻景权难掩激动,回到实验室便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深入研究。
凭着细心的观察和持续不断的努力,喻景权率先鉴定出茄果类、瓜类和豆类蔬菜根系释放的15种自毒物质,探明自毒物质是引起蔬菜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并建立“除障因、增抗性”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此外,喻景权还带领团队探明了影响蔬菜抗冷、光合效率和瓜类坐果的调控物质及其作用机制,并研发了仿生调控产品和抗逆调控方法,大幅度提高光合效率和产量。
最近10年,喻景权又将视角投向西部地区蔬菜种植问题,研发出SAS无土栽培技术,实现了无土栽培技术的革新;他和小组成员研发出新型盐碱水淡化技术,帮助西部地区摆脱自然环境的限制,解决蔬菜供应难题。在西北荒漠深处,新技术克服了水质恶劣、土地盐碱化等诸多问题,让当地群众吃上了物美价廉的无土栽培黄瓜、番茄等蔬果……
虽然年届六旬,但喻景权常常坚持前往基层一线,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关系到农户蔬菜种植的收成,一定不能出差错。”喻景权说。
去年,喻景权带领学生深入西北戈壁,针对当地的蔬菜种植情况做了半个多月的调研和技术推广。
“甘肃酒泉的荒漠地带,风沙遍地,环境恶劣。”2018级直博生杨峰俊说,每天一大早,喻景权带着他们来到农户的蔬菜种植示范棚,指导农户安装调试无土栽培设备,并跟他们探讨技术细节。
“深入基层,才能了解农户的技术需求,才能做好研究。”调研中,喻景权的这句话让杨峰俊印象很深。
过了晌午,工作还没结束,有村民带着煮好的饺子来到大棚。木板当桌,大家席地而坐,就在大棚这样简陋的环境里,喻景权和学生们一边吃饭一边研讨。
“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敬业精神。”喻景权说。
平日里,他的手机都是全天开机,随时接收学生发来的第一手实验数据,或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行程排得满满的喻景权常常出差,但出差回来后他总是第一时间来到实验室或者温室大棚,了解实验进展,讨论实验细节,有时直到深夜。
“喻老师不仅对专业精益求精,还始终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和大家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周艳虹清楚地记得,针对冬春寡照制约蔬菜产量和品质问题,喻景权带着团队摸清了光环境信号调控蔬菜生长发育的机制,研究出LED精准补光新方法。
“叮——叮——”记者采访过程中,喻景权的手机响了起来,他看了一眼笑着说,学生发来了一组实验数据,他需要马上去看一下。
科研“开花结果”的背后,少不了苦坐“冷板凳”的坚守。从农家学子到学成回国,再到为了科研和技术推广扎根田野……在重大的人生选择面前,喻景权总是将国家需要放在第一位,坚持不懈、迎难而上,这样的家国情怀贯穿了他的科研人生,也成为他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的动力之源。
更可贵的是,除了始终如一的坚守,喻景权还用实际行动感染着周围的人。国之所需,当为毕生之所往。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秉持科学的信念,怀揣求知的梦想,他们正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攀登、砥砺前行。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 上一篇:大米星球去广告版 v10
- 下一篇:科学网—叫桃不是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