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背后的“大数据”
近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的提升。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9月18日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仅有6000多亿斤,到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2000亿斤大关,2013-2014年持续站稳新台阶。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3000亿斤,之后的三年一直稳定在这一水平上。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232亿斤,比2012年增产了987亿斤,增长8.1%。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在2017年,我国全年粮食种植培养面积1122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81万公顷。其中,小麦养殖面积2399万公顷,减少20万公顷;稻谷种植培养面积3018万公顷,减少0.2万公顷;玉米种植培养面积3545万公顷,减少132万公顷;棉花种植培养面积323万公顷,减少12万公顷;油料种植培养面积1420万公顷,增加7万公顷;糖料种植培养面积168万公顷,减少1万公顷。
2017年全年粮食产量61791万吨,比上年增加166万吨,增产0.3%。其中,夏粮产量14031万吨,增产0.8%;早稻产量3174万吨,减产3.2%;秋粮产量44585万吨,增产0.4%。全年谷物产量56455万吨,比上年减产0.1%。其中,稻谷产量20856万吨,增产0.7%;小麦产量12977万吨,增产0.7%;玉米产量21589万吨,减产1.7%。
粮食库存充裕,不仅解决了百姓吃饱饭的问题,而且正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粮食购销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宏观调控能力慢慢地加强,仓储物流能力大幅度的提高,加工产业不断壮大,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流通监管水平和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指导下,国家格外的重视科技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05年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为48.0%,2012年达53.5%,提高了5.5个百分点。十八大以来,国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加大以优良品种培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研究力度,生物育种、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动植物疫病流行规律和防控、农业遥感和信息化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改革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范围推广旱作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日益彰显。2017年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57.5%,比2012年提高了4.0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
由于加工简单,粗粮的口感有些粗糙,但也正因为如此,粗粮中保存了许多细粮中没有或者含量较少的精品成分。粗粮富有丰富的不可溶性纤维素,有利于保障消化系统正常运作。它与可溶性纤维素协同工作,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浓度。延长食物在胃里面的停留时间,延迟饭后葡萄糖吸收的速度,以此来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大米和小麦,是世界上仅有的两种能做成“细粮”的粮食。白米很容易煮熟,煮好之后颜色洁白晶莹,口感非常柔软。白面做成各种食物之后柔韧可口,特别是发面之后松软有弹性。粗粮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口感的。所以,人们只要一吃到“细粮”,就对难煮熟又需要咀嚼半天的粗粮充满了厌弃情绪。
除了白米和白面,其他所有的粮食,包括没有碾白的糙米和全麦,以及有色的黑米、紫米、红米等,都叫作粗粮。细粮的口感比粗粮的要好,但细粮由于经过精制,营养成分流失较多,营养价值没有粗粮高。因此,我们平日里不宜长期吃细粮,而应粗细粮搭配,更好地保证营养均衡。(来源:新华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 上一篇:小麦、大米价格有新变化?涨or降?
- 下一篇:科学网—叫桃不是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