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照耀中国:从袁隆平“禾下乘凉梦”谈水稻亩产发展史

时间:2024-01-27   来源:开运app体育官网入口/大米系列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经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谈论起自己的两个梦想,称“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就是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我们的祖国人口众多、可耕地却很少,保障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是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也就是提高粮食的单产量。袁隆平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他的梦想,为实现粮食单产的提高,他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在田间地头。在他的努力之下,杂交水稻的单产不断创出新高,据最新报道,在海南三亚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试验示范”产量测试再创佳绩,平均亩产达926.5公斤(1853斤),这种稻田一年可以种两季,如果算上晚季的产量,一年亩产超过3000斤可期。是这位朴实无华的老人,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让中国用仅占世界百分之七的可耕地养活世界百分之二十多的人口,现在,中国人不但能吃饱,而且吃的越来越好。

  笔者参考《中国农业史》、《中国农业年鉴》等文献,大致得出中国不同时期水稻产量,大体走势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能够准确的看出,魏晋之前,水稻亩产基本在50公斤以下,宋朝至建国初期,水稻亩产徘徊在100~200公斤之间,直到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研究成功杂交水稻,并一直在升级改进之后,水稻亩产才真正意义上实现飞跃式增长。

  袁隆平杂交水稻发明之前,水稻亩产跟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按照常规的历史发展规律,从古至今粮食亩产量一般应符合由低到高、逐步地阶段性地增长。传统意义上,对粮食亩产量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要素。马克思曾经指出:“划分经济上的时代根据不是生产什么,而是怎么生产,用什么工具去生产。我国古代的生产工具尤以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最为突出。《管子》中有述“今铁官之数曰:……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汉代的《盐铁论》认为“铁器,民之大用也”,“铁器者,农夫之死生也”。农具,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形成农耕文明的一个显著的分水岭。

  2、水利我国古代水利建设是举世闻名的。到春秋战国时期,以灌溉为目的的大型水利工程开始修建。如陂塘蓄水工程——芍陂、灌溉分洪工程——都江堰、大型渠系灌溉工程——郑国渠、多首制引水工程——漳水渠等。而有其中李冰父子为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解决西涝东旱的弊病,把原来的灾害地区变成“天府”粮仓,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仓廪足而知荣辱”,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水利工程的进步,提升了粮食亩产和种植效率,加快了我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进步的脚步。

  3、肥料据考古研究,我国早在商代就开始对农田施肥了。卜辞有“尿有足、乃圣田”。春秋战国时期,施肥逐渐普及。《荀子, 富国》中说:“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孟子,万章下》中说:“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意思是,一个劳动力所耕的一百亩地,全部施上肥,它所产的粮食就能养活九口人。可见施肥的增产效果是很显著的。以后,历代都很重视培肥地力,对保持地力常新壮起到了关键作用。元代《王祯农书》中记载:“田得之为膏润,唯务本者知之。所谓惜粪如惜金也,故能变恶为美,种少收多。等古代城市发展到某些特定的程度,逐渐形成了一条“挑粪卖肥”产业链。

  4、历法世界上的历法大体上分为按地球绕太阳运转推演出的“太阳历”(如公历),以及按照月亮绕地球运转推演出的“太阴历”(如回历)。我国农历是兼顾“太阴”、“太阳”的综合历法,其中的“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有很重要的作用。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在商朝时已然浮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节气,周朝的时候发展成八个节气名称,后来逐渐演变成如今的二十四节气。古时人们根据节气,编制传唱农时歌谣,以此指导农民耕种。古有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时至今日仍是指导小麦种植的金玉良言。

  除了上述常规因素影响粮食的亩产量,还有别的诸如社会稳定状况、治安、税收、气候、政策等因素,也能影响一个时期的粮食亩产量。在具体的时代,粮食的产量是依据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呈现不同程度上的波动的。

  直至袁隆平通过杂交水稻,使水稻亩产量呈现爆发式、成倍式增长,人们才明确意识到,影响水稻产量最主要的因素——科技。

  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实质上就是袁老希望能够通过科学技术,逐步的提升粮食产量,以此让饥饿和贫困从地球上消失。随时代的进步,随着一代代有志之士的拼搏努力,我们始终相信,终有一天,袁老的“禾下乘凉梦”终将在某一天、以某一种方式,我们的子孙身上实现。理想照耀中国,梦想传承不息!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关于我们

开云app体育端下载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官方微信

Copyright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开云app体育(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官网下载 备案号:赣ICP备19013606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