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的“改革开放史” (附袁隆平档案照片及这些年获过的大奖)
2018年12月10日,湖南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长沙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了书面发言,讲述了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紧抓机遇,艰苦奋斗,勇立潮头的故事。
我1930年出生于北平,少年时期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从8岁开始,就跟随父母颠沛流离,从北平到湖北、湖南和重庆,沿途看见的是日本侵略者对我国土的狂轰滥炸和烧杀抢掠,动荡的生活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奋发图强的种子。
1949年8月,我考进了重庆相辉学院(西南农学院前身),攻读遗传育种专业,1953年被分配到安江农校工作。60年代前后的大饥荒和天灾人祸横卷中国,小小的安江镇也未能幸免,那凄惨的情景对我刺激很大,也深深感受到粮食的重要。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从1960年起,我开始做水稻种植试验,在不断试验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良种的重要。当时一个生产队队长跟我说:“施肥不如勤换种,袁老师,你是搞研究的,要是能培育一个亩产八百斤、一千斤的新品种,那该多好啊!”农民淳朴的话语使我触动很深,我意识到了农民的紧迫需要是什么,那就是良种!
1961年,我在试验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高大,穗大粒多,便如获至宝,将种子收集起来,第二年种下做试验,望“种”成龙。稻子抽穗后,后代却参差不齐,竟没有一株像原来的单株那么好。
失望之余,我顿生灵感:迹象说明,这优异稻株不是纯种,而是天然杂种,因为纯种是不会分离的。那么为什么不能搞杂交水稻呢?
1964年,我和两名助手开始杂交水稻研究,经过10年的努力,历经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1973年,终于成功实现了三系配套。三系杂交稻比常规稻产量高出20%以上。
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论断,这让我非常激动,我感到“科学的春天”来到了,知识分子有了用武之地,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将会有一个空前的发展。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更是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84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当时在国家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国家计委一下子拨款500万元建设研究中心,足见党和国家对杂交水稻事业的高度重视。
三系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并在我国农村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春风下,迅速在神州大地推广,使我国水稻从1976年的平均亩产231公斤一下子提高到了1984年的358公斤,短短8年时间水稻平均单产提高了55%,中国人ー下子有饱饭吃了。但我仍感到三系法虽然大幅度地增产,但也存在着配组受局限、种子生产环节多、杂种优势利用水平还不够高等缺点。
综合国内外的科研进展,我于1986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构想:从育种方法上,杂交水稻育种可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朝着程序上由繁到简,而效率慢慢的升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利用水平上分,杂交水稻育种可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这一战略构想,得到了中国科学家的积极响应,受到了国家格外的重视。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我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带领新一代育种工作者展开了攻关行动。1995年,在先后攻克了光、温敏不育系的选育、原种提纯与生产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后,两系法杂交水稻获得成功,使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得以提高,全国水稻平均产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8年达到了424公斤/亩。
为解决21世纪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农业部于1996年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水稻超高产育种,是国内外农业专家梦寐以求、攻关多年的世界难题,日本及国际水稻所分别在1981年和1989年提出了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和“超级稻”(后改为“新株型”)育种计划,其产量指标为亩产800公斤,但至今均未实现,可见其实现难度很大。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我国的超级稻育种,2004年即攻克了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800公斤大关,2014年攻克了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1000公斤大关。2018年,在河北永年县,百亩示范片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1203.36公斤,遥遥领先于世界。
改革开放使国人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升,大家在吃饱的同时,还要求吃好,这就给我们育种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现在选育出来的超级杂交稻,大多数都是通过两系法选育出来的品种,两系法由于配组自由,能选到米质好、产量高的品种几率较高。近年来,全国各地均选育出了一些米质好、产量高的品种。我们选育出的超优千号品种,日本米质专家在品尝后表示:该品种的米质口感细腻、嚼劲足,略带清香,可与日本著名的优质稻越光米相媲美,但越光米平均亩产不到500公斤,而超优千号亩产可达1000公斤以上。
最近,我们通过遗传工程研究成功的第三代杂交稻雄性不育系,兼有三系不育性稳定和两系不育系杂交稻配组自由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三系不育系配组受局限和两系不育系制种时受温、光条件影响、可能“打摆子”和繁殖产量低的缺点,这从亲本材料上为选育出产量更高、米质更好、抗性更优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创造了更好的先决条件。利用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配制的第三代杂交稻苗头组合已显露锋芒,偏籼型的双季晚稻杂交组合,产量潜力为1000公斤/亩。偏粳型的一季稻杂交组合,产量潜力为1200公斤/亩左右。预计第三代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后,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重大作用。
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对我们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是搞粮食生产的,一定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尽最大努力,勇于把确保粮食安全这副担子挑起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是要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是要扩大耕种面积。除了上面提到的逐步的提升单位面积产量之外,目前我们正在研究耐盐碱杂交水稻,就是要充分的利用目前荒芜的沿海滩涂,使之能够种上我们研发的耐盐碱杂交水稻品种,为国家多生产粮食。我们计划在三年内育成抗盐碱浓度在0.8%左右、每亩产量在300公斤以上的品种,计划推广1亿亩,每年可增产300亿公斤粮食,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ロ。
杂交水稻虽然诞生在中国,但属于全人类。“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改革开放为杂交水稻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年来,国家实施的杂交水稻援外战略,使杂交水稻迅速走出国门,惠及全球。“一带一路”倡议更是为利用杂交水稻帮扶沿线水稻种植国家提高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我国政府每年都要举办杂交水稻技术援外培训班,几十年来,先后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培训了近万名农业技术人员,来自亚洲、非洲、拉美及大洋洲的学员在中国学习杂交水稻技术的同时,无不感受到我国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不断强大、发展,中国人民正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
几十年间,我先后出访印度、美国、越南等近二十个国家,帮助和指导他们发展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已在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以及美国大面积推广。2015年,国外杂交水稻种植培养面积有600多万公顷。全世界有1.6亿公顷稻田,如果有一半稻田种上杂交稻,每公顷按增产2吨计算,则可增产1.6亿吨,可以多养活5亿人ロ。
回首中国杂交水稻一路走来的历程,从三系法、两系法到超级稻,从第一期超级稻到第四期、以及每公顷16吨、17吨和18吨攻关目标的实现,我国的杂交水稻始终领先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通过改革开放,不停地改进革新,一次次打破世界水稻单产纪录,推动学科发展乃至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虽然已年近九十,但仍然要向高产、高产、更高产的育种目标进军,向水稻每公顷产19吨、20吨的目标冲刺,争取在2019年、2021年实现攻关目标,向建国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献礼!
文章来源:袁隆平.一粒种子的“改革开放史”[J].新湘评论,2019(01):27-28.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北京时间5月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 ,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 。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父亲袁兴烈生于1905年……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在县里担任过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后来他受到西北军的爱国将领孙连仲的器重,做了这位上将的秘书。再后于1947年底调到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任职,做事务科科长。
母亲早年在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读高中……母亲是教师,袁隆平的英语是母亲发蒙的,很小时就跟着她念,后来上学,英语课从来不复习就都是高分,觉得很容易,因为他有基础。
袁隆平家虽然祖籍是在江西,却是出生在北平协和医院。因为生在北平,便取名“隆平”。当时,姨妈华秀林是北京协和医院的护士长……根据协和医院的记载荣幸得知,由林巧稚大夫参与接生的……林大夫生于1902年……她1929年6月毕业于协和医学院,7月成为协和医院妇产科的第一位女大夫。
他于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接生的医生是林巧稚。当时林巧稚是新医生,后来是全国妇产科第一大权威。
那份出生证明是打印的,除了打印文字,其余的空白则是用繁体中文或英文填写,左上页填写的是一个婴儿的生命信息和家庭信息: 袁小孩,家住西城旧刑部街长安公寓,原籍江西德安城内;右页中间为袁小孩出生时留下的脚印,上面还有那位为袁小孩接生的妇产科大夫的英文签名:Qiaozhi Lin,——林巧稚!
林巧稚大夫生于1902年,恰好与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同岁,那年她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姑娘,就在她为“袁小孩”接生的那年,她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成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不过那时还难以预料,她将成为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并将在未来岁月里开创很多个第一。
因为父母的关系,袁隆平的少年求学时代去过很多地方,让袁隆平见识到了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6岁那年,母亲带袁隆平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次旅行稍显奇妙。
“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袁隆平说。
1949年夏天,袁隆平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袁隆平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我想当一个农业科学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袁隆平19岁,高中毕业,即将报考大学。他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学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他坐着烧木炭的汽车,又换马车,一路颠簸,足足走了四天,才来到距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的安江农业学校当老师。
夫人邓哲,比他小7岁,相识一个月后,两个人用50元钱的喜糖,办了一场俭朴的婚礼。
1961年7月的一天,和往常一样,在湖南安江农校做教师的袁隆平行走在稻田里,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
1966年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同年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看到后,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
经过十年公关,袁隆平于1973年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图为袁隆平(左)与湖南省农科院水稻所的科研人员在田间研究杂交水稻。
1981年,袁隆平为第二届国际杂交水稻育种培训班遴选讲课用的杂交水稻标本。
1981年6月6日,国家科委、农委在北京联合召开授奖大会,授予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这是在授奖大会上,袁隆平左代表全体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领奖。
1982年,在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会议上,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1991年时,湖南省人民政府鉴于袁隆平对国家的突出贡献,郑重推荐其为中国工程院学部委员(后改称“委员”为“院士”),可是评选结果却是“未通过”。在1992年和1993年时,当地政府部门又继续两次推荐袁隆平为院士,结果依然吃了“闭门羹”。原来评委们认为,袁隆平的科学发明创造,确实给国家和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却还是没有资格被选为院士,其中的原因有三点:
在1995年时,评委们经过慎重研究,终于决定将袁隆平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摘得桂冠后,袁隆平并没有因此而兴奋,反倒是显现出异常的平静,因为在他看来,获得院士头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切实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只有这样为大局找想,才是一位科学工作的人应该持有的态度。
2001年2月1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荣获2000年度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获得500万元奖金 。
2001年,获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基金会“拉蒙·麦格赛赛奖”(公共服务),拉蒙·麦格赛赛奖被视为亚洲的诺贝尔奖,菲律宾总统阿罗约颁奖。
2002年,袁隆平赴越南河内参加第四次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获越南政府“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荣誉徽章。
2004年,袁隆平获“沃尔夫奖”,以色列总统卡察夫亲自为袁隆平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袁隆平是第一个荣获“沃尔夫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2004年,由泰国主办的首届“国际稻米大会”9月1日在曼谷举行,泰国公主诗琳通会见了袁隆平,并代表泰国国王普密蓬向袁隆平颁发“金镰刀”奖。
2004年,袁隆平和非洲水稻专家蒙蒂·琼斯博士共同被授予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肯尼斯·奎因称赞这两名水稻专家“为大幅度的提升亚洲和非洲亿万人民的粮食安全取得了突破性的科学成就”。
2005年,在上海闭幕的2005年亚太地区种子协会年会上,袁隆平院士被授予“亚太种子协会杰出研究成就奖”。
2007年, 获CCTV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获奖理由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制造。”
2008年,获中国著名科学家奖、2007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成为继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之后,第二位“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得主。
2010年,获 “法兰西共和国最高农业成就勋章”,以表彰他对中国以及全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
2012年1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右)为袁隆平(左)颁发2011年“马哈蒂尔科学奖”,表彰他在热带农业发展领域的贡献。
2014年10月10日,湖南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超级稻基地,袁隆平院士视察超级稻情况。
2017年8月5日,87岁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来到广西灌阳黄关镇联德村的超级稻攻关示范基地查看水稻生产情况。
2017年10月10日,袁隆平回到母校西南大学,为首届“袁隆平奖学金”获得者颁发奖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于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习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颁授勋章。
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50多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
信息来源:自科在线、红星新闻、辽沈晚报、西南学报、凤凰网、搜狐网(太白山)、CCTV、华声在线、澎湃新闻、中国科技新闻网、腾讯网(红网)等
- 上一篇:我国有大米——粳米随意画
- 下一篇:科学网—叫桃不是桃